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
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发布日期🏔:2023-12-22
浏览:3435次
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
教体艺〔2023〕5号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教育厅(教委)♖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,部属各高等学校✂️、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: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,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,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⚜️。
一👷🏼♀️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👘,大力发展素质教育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坚定文化自信,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,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,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,实现提升审美素养🧑、陶冶情操✥🧝🏻♂️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二🏌🏼♂️、主要任务和目标
以美育浸润学生,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、审美感知🥷🏼🕠、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,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,活力更加彰显🚱,人格更加健全。以美育浸润教师,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,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,塑造人格魅力,涵养美育情怀🤰🏼🙈。以美育浸润学校🌙,打造昂扬向上🧖、文明高雅🧑🎨、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,建设时时🧏🏼♂️、处处🧑🏻🤝🧑🏻👩🚒、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🤵🏼♂️。
到2027年,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,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🤟🏿,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🍘,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,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🧱📶,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🤦🏻♀️,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,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。再用三到五年时间🏋🏼♂️,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,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,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👸🏼🐞,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🧝🏿♂️,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👌,成效明显增强👨🦯➡️。通过持续努力,推动形成全覆盖、多样化🦙、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🦸🏽♂️。
三、工作举措
(一)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
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🐂✌🏼,遵循美育特点,突出价值塑造。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,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🐵,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,健全课程教学实施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。
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😾。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,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强化课程实施的综合性🧘🏽♀️,夯实课程基础,创新教学方法,丰富课程资源,提高教学质量。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🕖,激发学生积极性,提高参与度,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👩🏽🌾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提供多样化、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🥬,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—2项艺术专项特长🫲🏼,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。做好艺术教材编审选用,配发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材,遴选推荐一批优质美育课后读物🏄🏽。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艺术特长学生一体化选拔和培养🛀🏼,拓宽艺术人才成长通道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🛣,统筹区域内艺术教育资源,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撑🙈。
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。加强美育与德育🌖、智育、体育⛹🏼♀️、劳动教育的融合🕢🧠,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🫷🏻、社会美、科学美、健康美🏺、勤劳美、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,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。遴选征集跨学科、专业的美育教学🚴🏼♀️、教研、教改优秀成果,推进成果转化。
(二)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
配齐配好美育教师🎻,加强师德师风建设。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,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♤,广泛开展面向教育行政人员、学校领导的专题培训和面向艺术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。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素质与能力监测,提升教学与专业能力。抓好教师源头培养,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,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👈🏼,办好全国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和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。建设国家⛹️♂️、省🐔、市🩹、县各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,构建名师和骨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。加强美育科学研究💖,进一步发挥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,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和高水平研究平台🏄🏻♀️。鼓励改革和创新教师评价办法,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。
(三)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
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,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👨🏿🦱。广泛开展班级、年级🕵🏻🧧、院系🧜🏼、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,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。省、市💝、县级每年举办学生艺术展演🍍,提高全国大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👳🏿♂️。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,做好校园精品剧目校际展示🧴。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、创意实践、人文升华的社会实践活动,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校园优秀展演节目和作品🧯。规范管理、正确引导各类学生艺术实践活动,避免锦标意识和功利化倾向。
(四)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
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,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📉。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,制定完善建设标准,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。鼓励学校建设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🧝🏿♀️,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,建立国家重大演出与学校社团的活动交流机制。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,特别是橱窗、展示屏❤️🧝♂️、校园广播、电视台、校园网等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。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,支持学校根据实际建设小型美术馆、博物馆👆🏻、展览厅⛹🏿、音乐厅🤳🏼、剧场等。鼓励地方开展美育示范区和示范学校建设,总结推广典型经验。
(五)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
深化美育评价改革,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👦🏿,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,开展增值性评价、过程性评价☂️🍢、体验性评价、表现性评价🥰、应用性评价,重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🍥,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,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🫀、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👨🏼🎨、创造美的能力。中小学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,鼓励拓展测评内容和方法,完善初、高中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,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;高校落实本科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至少2个学分的基本要求,注重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🧋,强化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。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,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。
(六)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
探索以县域为基点🥄、市域为统筹🙏🏼、省域为指导▫️,完善全面提高乡村美育质量的工作机制,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、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,促进学校美育优质均衡发展。建立高校与中小学、城乡学校之间“手拉手”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,探索高校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机制。鼓励美育名师进乡村、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,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。多形式搭建乡村学生专场展演平台👨🏼✈️👩🏿🚀,鼓励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开展学生个性化艺术展示⏸。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培训,持续实施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。支持艺术院校参与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,助力增强城乡审美韵味、文化品位✊🏻。
(七)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
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👩🏻⚕️,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🛵,开发教育教学👦🐶、展演展示🏈、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,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。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🖖🏽,探索运用云展览、数字文博、虚拟演出、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🤾🏽♂️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传感技术👩🔧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🐲、创新教学方式、丰富艺术体验、改进评价过程。
(八)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
发掘在地文化,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充足保障🍈🚣🏽♀️,推进有条件的地区、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🤌🏼、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,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🏃🏻♂️🕵🏽、实践活动服务,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。强化家庭🧑🦯、学校、社会协同😈,鼓励开展家校共建和社会服务🏎。将艺术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🙂↔️,推动引进来、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模式,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外学生艺术夏令营、冬令营等,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动🧛🏿,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👅。
四、组织实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🧚🏿♂️,完善制度保障,制定细化实施方案,狠抓工作落实;要加强统筹协调,健全与宣传📋🍡、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🌰,形成工作合力🥌;要强化督导评估,将其作为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。教育部将采取适当形式督导各地实施推进情况和开展成效。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美育浸润行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🤌🏿,明确责任分工,健全工作机制🐦,务实创新𓀈🧑🏻🚀,增强工作实效。鼓励高校建立健全美育工作专门机构和部门↗️👩🏼⚕️,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。
(二)强化条件保障。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校美育工作🌦,统筹相关经费保障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。鼓励高校单独设立美育专项经费,中小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,多措并举保障学校美育综合改革。各级各类学校要保障基本的艺术场地设施和器材器具,鼓励学校引进校外社会资源🧜🏽♀️,满足学生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多样化需求🦹🏼♂️。
(三)加强宣传推广。各地各校要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途径🙏🏻,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广泛凝聚社会共识☣️,营造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。各地教育部门要及时总结凝练本地区典型经验和实施成效👩🎨,编制年度报告。教育部将组织编制并发布全国年度发展报告🙋🏻♂️。
教 育 部
2023年12月20日
文章转自:http://www.moe.gov.cn/srcsite/A17/moe_794/moe_628/202401/t20240102_1097467.html